
南海之上,两股力量几乎同时动了起来。8月4日,菲律宾和印度海军在南海首次联合巡逻演习开场,此次演习恰逢菲总统马科斯访问印度,还说要深化海上联系。然而仅仅一天之后,8月5日,中国东海伏季休渔“小开渔”,上万艘中国渔船汽笛长鸣,浩浩荡荡驶向作业海域。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同步启动“2025护航开渔行动”,一场维护海上安全的行动悄然铺开。菲印军演的鼓点,瞬间被中国渔船出海的轰鸣所淹没。菲印这次联手“走秀”,时机与用意昭然若揭。马科斯访印期间强推首次海上联合行动,无非想借印度之力壮胆,给其在南海的冒险行为“撑场面”。但区区几艘舰艇的临时拼凑,实在登不得大雅之堂。就在菲印军演启动的次日,中国上万艘渔船齐鸣汽笛,劈波斩浪驶向传统渔场。这绝非故意,而是时间正好。而且比起军舰耀武扬威,这成千上万艘合法作业的渔船,构成了一道“海上人墙”,它们远比军舰的炮口更有说服力,告诉菲印“谁才是这里的主人”。中国政府部门的行动同步精准。交通海事部门联合渔业部门启动“护航开渔行动”,核心是深化“商渔共治”,严防碰撞事故。这步棋高明之处在于:一方面,它确保大规模渔业生产安全有序,保障渔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海洋经济活力;另一方面,它强化了中国海上执法力量在相关海域的存在感、管控力和服务职能。护渔就是护权,服务发展就是彰显主权。当中国的海警船、海事巡逻艇为自家渔船保驾护航时,它们的存在本身,就是对域外力量介入的最有力警示。演习终会结束,军舰总要返航。但中国的渔船,日复一日、年复一年地在这片海上劳作、收获,这才是最深厚、最难以撼动的力量。

长胜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