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美国明德大学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(MIIS),宣布将在2027年彻底关停。
这所学校被称为是“翻译界的哈佛”,是世界上三所顶尖翻译学院之一,在联合国、外交场合、跨国公司里都有它的学生。
放在国内,也是“北大清华”这一级别的,但就是这样一所高校,竟然到了无人报考、关闭的地步。
一、顶尖名校,为啥也撑不下去?
蒙特雷的倒下,我总结有2个原因吧。
第一,没钱了。
疫情之后,国际留学生也减少了,原来计划招生850人,结果只来了440人,才一半左右。学校更是每年亏损上千万美元,长期的入不敷出,再加上昂贵的办学成本,终于撑不住了。
第二,AI的兴起。
展开剩余71%过去请人工翻译,一篇文件可能收费几百上千美元。可现在,AI大模型翻译效率比人工快9倍,成本降低90%,最后加人工校对就能交差,也就是说机器干得快还便宜。
许多原本需要请专业译员的工作,现在一台电脑就能搞定,导致传统翻译人才的市场需求大幅缩水,蒙特雷的专业技能不值钱了。
二、这股冲击,已经传到国内
事实上,中国翻译、外语专业也在经历“撤停潮”。
教育部数据显示:
2018-2022年,全国有109所高校撤销了28个外语相关专业。 其中,朝鲜语被撤销10次,英语21次,日语26次。2025年部分高校调整更猛:
河北大学也打算停招英语口译和日语口译。 北京语言大学一次性停招了7个翻译硕士专业。 东南大学计划停招俄语、西班牙语。很多毕业生反映,外语专业学生越来越多,但就业岗位却越来越少, 学了四年外语,最后去做跨境电商客服,或者改行干销售。
三、市场还没冷,但人才却过剩
虽然学校撤专业,但行业需求却还在增长。
中国翻译协会的报告显示:国内翻译从业人员已达680万人,行业总需求仍在上升。为啥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?
答案是低端翻译正在被AI替代,但高端翻译人才却供不应求。
举个例子:
单纯的文件翻译,AI能搞定。 但涉及到技术资料、国际法律合同、跨国谈判,就必须要懂专业、能判断、会沟通的人。四、翻译教育怎么走?
只会单一语言翻译技能的人,没有啥竞争力。
第一,要强化人类独特优势。
外交场合的口译、文化创意翻译等,这些需要理解情绪和文化的场景,目前AI还做不到,翻译人才的核心价值是不可替代的人性化理解和应用。
第二,全面拥抱AI。
学校要教学生用AI工具,懂机器翻译、懂数据处理,成为“语言技术专家”,而不是“纯译员”。
第三,与市场需求融合。
“翻译+法律”“翻译+市场营销”“翻译+计算机”,这些组合必定是真正的高薪通道。单靠语言翻译,肯定卷不过AI。
五、写在最后
蒙特雷的倒闭,说明单靠语言吃饭的红利,已经过去了。但这并不代表翻译没前途,相反,它正在进入一个“更卷但也更高端”的新阶段。
所以,未来的翻译人才,应该是懂技术、懂跨界、能讲好故事的“语言服务专家”。
我们中国的教育和学生,更要尽快学会转型。
发布于:山东省长胜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